糖尿病早期症狀揭密:8大警示訊號需引起重視

Advertisements

Advertisements

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的慢性代謝性疾病,它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

根據統計,全球有超過4億人患有糖尿病,而在香港,糖尿病患者也已經超過了70萬人,在台灣,糖尿病患者人數超過了218萬人。

目前,許多人對糖尿病的認知仍有誤區,以致於病情惡化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

糖尿病早期的症狀可能非常微妙,甚至難以察覺。 然而,有一些警示訊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。 

下面,我將向大家介紹八個需要引起重視的糖尿病早期症狀。

1.口乾

糖尿病患者常常會出現持續性的口乾,而且即使不斷喝水,也難以真正緩解。

這種乾渴感並非單純的「天氣乾燥」或「喝水少」,而是與體內血糖過高直接相關。

當血糖升高時,腎臟需要透過增加尿液來排出多餘的葡萄糖。這個過程會把大量水分一併帶走,導致身體處於缺水狀態。

大腦感知到水分不足,便會不斷發出「口渴」信號,讓患者頻繁想喝水,但卻難以徹底解除乾燥感。這就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「喝水越多,越覺得渴」的惡性循環。

此外,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,還會使口腔環境發生明顯變化。口腔黏膜因水分不足而變得乾燥脆弱,唾液分泌減少,抗菌能力下降,這就容易引發各種口腔問題。

許多患者會出現口腔灼熱感、黏膜乾裂、口臭,甚至牙齦紅腫、出血。若病情進一步發展,可能導致牙齒鬆動、掉落,這就是所謂的糖尿病牙周病。

有些患者還會抱怨,夜裡因為口乾而不得不起來喝水,嚴重影響睡眠品質。

更隱蔽的問題是,唾液不足會破壞口腔菌群平衡,使黴菌容易滋生,引發反覆性的口腔念珠菌感染,患者常感覺舌頭或上顎灼痛,甚至吞嚥困難。

因此,如果你長時間感到口乾,特別是「喝水不解渴」的情況,或者伴隨牙齦紅腫、口臭、牙齒鬆動等現象,就要特別提高警覺。

這些看似小毛病,實際上可能是糖尿病最早期的警訊之一。及早檢查血糖,有助於防止病情惡化。

2.全身搔癢

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會變得乾燥,而且容易出現搔癢的症狀。

這種情況在身體的下肢或私密部位更為常見,常常讓人夜裡翻來覆去,影響睡眠品質。

許多人起初以為只是天氣乾燥或過敏,卻忽略了背後的真正原因。

其實,高血糖會傷害人體的神經和毛細血管,導致皮膚供血不足,水分與油脂分泌減少,使皮膚變得乾燥、脆弱。

同時,血糖過高還會削弱皮膚的免疫功能,讓細菌或真菌更容易侵入,引發皮膚反覆感染,進一步加劇搔癢感。

在臨床上,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皮膚問題包括皮膚乾裂、紅疹、濕疹,甚至反覆發生的黴菌感染(例如股癬、香港腳)。

有些患者會因為搔癢難耐而不斷抓撓,造成皮膚破皮出血,進而形成傷口。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傷口癒合能力差,這些小傷口可能演變為潰瘍,甚至引發更嚴重的感染。

因此,當身體出現長期無法緩解的搔癢症狀時,除了考慮環境或過敏因素外,更要警惕血糖問題。

如果你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,搔癢範圍逐漸擴大,而且市面上的保濕產品效果有限,那麼就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血糖,以免錯過早期診斷的時機。

3.食慾大增,多食易飢

糖尿病患者常會出現食慾大增的症狀,而且明明吃得比平時還多,卻總覺得餓得快,餐後不久又想再吃。這種「多食易飢」的現象,往往是糖尿病最早期的警示信號之一。

其原因在於,高血糖會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異常,身體雖然血液中有大量的葡萄糖,但卻無法有效被細胞利用。

換句話說,能量明明「就在身邊」,卻無法順利進入細胞,被身體當作燃料使用。結果,大腦接收到的信號就是「缺乏能量」,於是觸發強烈的飢餓感,讓患者不斷進食。

有些患者甚至會出現「吃得多,卻瘦得快」的情況。這是因為身體在缺乏葡萄糖利用的狀態下,只能被迫分解脂肪與蛋白質來維持能量供應,導致體重下降。

許多人起初誤以為自己「代謝好」或「瘦得快」,反而忽略了糖尿病的可能。

此外,糖尿病患者的飢餓感常伴隨情緒不穩定,容易暴躁、焦慮,因為大腦時時刻刻處於「缺糧」的錯覺中。

若你或身邊的人出現短期內食量明顯增加,但體重卻不增反降的情況,一定要警惕,盡快檢測血糖。

4.多飲多尿

「多飲多尿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之一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警示。許多患者以為只是天氣炎熱、喝水多,所以尿量自然增加,卻沒有意識到這背後可能潛藏著血糖問題。

高血糖會讓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過高,腎臟為了排出多餘的糖分,被迫將大量水分一同帶走,形成所謂的「滲透性利尿」。

Advertisements

因此,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不僅次數多,量也特別多,有時候一夜要起床好幾次上廁所,嚴重影響睡眠品質。

由於尿液排出過多,體內水分流失,身體會自然產生強烈的口渴感,患者便會不停地想喝水。

可惜,即使喝了再多的水,也難以徹底緩解口渴,因為血糖水平始終居高不下,腎臟持續將水分排出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臨床上,糖尿病患者常會描述這種經歷:「白天水杯不離手,晚上卻被尿意折騰得睡不好。」

更嚴重的情況下,可能還會伴隨尿液帶有甜味,因為其中含有過量葡萄糖。這些症狀如果長期存在,就不應再單純歸咎於「喝水多」或「腎臟虛」,而應高度懷疑糖尿病。

5.全身乏力

許多糖尿病患者會抱怨自己「整天沒精神」,即使睡眠時間足夠,也常常感到渾身無力、提不起勁。

這種全身乏力的狀態,並不是單純的勞累,而是與血糖代謝障礙密切相關。

在正常情況下,葡萄糖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。然而當血糖長期過高時,因為胰島素不足或功能異常,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,身體處於「有糖用不上」的狀態。細胞缺乏能量,大腦與肌肉自然就會感到疲倦。

有些患者在工作中會突然感到注意力渙散、頭腦昏沉,甚至連簡單的家務或走路都覺得力不從心。

這種「糖尿病疲勞」還可能伴隨情緒低落,容易焦躁或抑鬱。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,很多人誤以為是年紀增長、壓力過大,從而延誤病情。

此外,長期高血糖還會影響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,使身體器官負擔加重,進一步加劇無力感。

若你在沒有明顯勞累的情況下,卻經常出現持續性乏力,最好及早做血糖檢測,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

6.體重減輕

糖尿病的一大典型特徵,就是「體重下降卻不明原因」。

許多患者在確診前會驚訝地發現,明明食量增加,甚至吃得比以前更多,但體重卻持續下降,有時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減輕了好幾公斤。

其原因在於,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失調時,葡萄糖無法被細胞利用,身體只好轉而分解脂肪與蛋白質來維持能量供應。久而久之,脂肪大量流失,肌肉逐漸消耗,體重自然下降。

這種「非自願性瘦身」往往伴隨其他症狀,例如食慾大增、多飲多尿和乏力。

有些人甚至會因為體重減輕而誤以為是「好事」,覺得自己減肥成功,殊不知背後隱藏著危險的代謝異常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糖尿病導致的體重減輕,與一般節食或運動減肥不同,它往往來得突然且明顯。

如果你沒有刻意控制飲食或增加運動量,卻在短期內體重持續下降,就應該提高警覺。這種現象往往代表糖尿病正在惡化,需要及早干預。

7.手麻腳麻

糖尿病患者常會出現手麻腳麻的症狀,尤其在夜晚或清晨最為明顯。

這種感覺有時像是「針扎一樣刺痛」,有時又像是「蟻走般麻痺」,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睡眠與日常活動。

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,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傷害周邊神經與微血管,導致所謂的「糖尿病神經病變」。

當神經傳導受到影響時,手腳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或異常,進而出現麻木、刺痛或灼熱感。

更嚴重的是,當感覺神經受損後,患者可能無法正確察覺外界刺激,例如腳被鞋子磨破皮,卻毫無痛覺,結果小傷口拖延不治,最後發展成糖尿病足,甚至面臨截肢風險。

此外,手麻腳麻不僅僅是神經問題,還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。高血糖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導致末梢血管供血不足,使四肢冰冷、麻木感更加明顯。若長期忽視,可能會進一步引發心血管疾病。

因此,如果你經常感到手腳麻痺,千萬不要只當作「血液循環差」或「姿勢壓迫」。

若同時伴隨口渴、多尿、體重下降等症狀,就應該立即進行血糖檢查。

8.視力下降

Advertisements

糖尿病對眼睛的傷害往往是潛移默化的,很多患者在早期只覺得看東西模糊,偶爾出現黑點或飛蚊,卻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信號。

高血糖會損害眼睛內部的微血管,使其變得脆弱、容易出血,進而導致視網膜缺血缺氧。

隨著病情進展,患者可能出現黃斑水腫、玻璃體出血,甚至視網膜剝離,嚴重時會導致永久失明。

臨床數據顯示,糖尿病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風險遠高於一般人群,而且往往在確診數年後逐漸顯現。

因此,許多患者在確診糖尿病之前,眼睛就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。

需要強調的是,糖尿病引起的視力下降,並不是單純的「老花眼」或「近視加深」。

它的特點是變化快、波動大,今天看東西清楚,明天可能又模糊,甚至伴隨閃光或黑影。若你出現這種情況,務必立即就醫檢查眼底,及早干預可以最大程度保護視力。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一般性資訊參考,不應被當作醫生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醫療建議。 如果擔心自己健康,請務必諮詢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