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鳥睡在自己嘔吐物裡,歷史上竟然被拿來榨油食用和點燈?

Advertisements

在浩瀚如海的熱帶雨林中,有那麼一種鳥,牠既不是傳說,也不是科幻小說裡的怪物,而是真實存在於地球上的生命。牠們隱居於幽暗的洞穴之中,以果實為食,卻又以自己嘔吐的殘渣築巢而居,甚至在過去的數百年裡,曾被人類用來榨油點燈。

這隻活得宛如傳奇的鳥,有個詩意又奇葩的名字——油夜鷹(Steatornis caripensis)。

誰是油夜鷹?

油夜鷹是夜鷹總目、油夜鷹科的唯一成員,牠不像孔雀般華麗、也不像老鷹般威武,而是通體棕褐、遍佈白斑,渾身散發著一種「不起眼」的氣質,卻也是牠們在複雜叢林中活下來的保命法寶。

你或許對夜鷹這個名字感到陌生,但你一定聽過牠的親戚們——蜂鳥、金絲燕、樓燕、甚至那種夏夜裡叫聲如機關槍的普通夜鷹。牠們來自一個古老的鳥類家族,早在六千萬年前就開始演化,並分支出各自奇異的生存方式。油夜鷹,就是其中最「另類」的一支。

鷹嘴不吃肉,專啃果

雖名為「鷹」,但油夜鷹並非猛禽,牠們那鉤狀的喙,不是為了撕咬獵物,而是專門設計來「啃果子」。牠們偏愛富含油脂的果實,例如美洲油棕、蠟椰、牛油果等,靠這些高熱量的植物為生。

夜幕低垂後,成群的油夜鷹從洞穴出發,能一夜飛行超過兩百公里,只為尋覓那一口甜潤肥美的果實。牠們吞下整顆果實,再將未消化的種子反芻吐出,也因此成為了重要的雨林播種者。

在某些洞穴外,因為油夜鷹代代棲居與排遺播種,竟生長出一片片微型樹苗林,彷彿是牠們在雨林深處秘密種下的「綠色花園」。

住洞穴,築巢靠嘔吐物

油夜鷹喜歡在潮濕的岩洞中繁衍後代,這些洞穴通常幽暗、陰涼,能夠提供穩定的環境。成百上千隻油夜鷹可以共同擠在一個洞裡,居住密度直逼人類都市公寓。

牠們的巢可謂「重口味建築」:不是用枝葉編織,也不是黏著唾液那麼簡單,而是以一種「食物殘渣+唾液+種子+排泄物」的混合物黏成的碗狀巢穴。換句話說,那是由牠們自己反芻、吐出、攪拌後再鋪平的「嘔吐窩」。

雖然聽起來難以接受,但對牠們來說,這是實用與環境適應的極致結合。牠們甚至會在舊巢上疊建,年年加高,好似鳥界的「髒髒建築學」。

夜視力破紀錄!還能回聲定位

為了在黑暗中覓食和飛行,油夜鷹演化出超乎常鳥的能力。

首先是牠的夜視力——油夜鷹的視網膜上,視桿細胞密度高達每平方毫米一百萬個,遠超人類的十五萬。這讓牠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裡,也能敏銳地分辨方向與物體。但也因為幾乎全由視桿細胞構成,牠們幾乎無法分辨顏色,生活在一個黑白灰的世界裡。

更不可思議的是,牠還擁有回聲定位能力。牠發出人耳可聞的「咔咔」聲,聲波碰觸到洞穴牆壁或其他障礙物,再回傳進耳中,協助牠辨位、閃躲、甚至抓準飛行節奏。這種能力過去認為只有蝙蝠與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才具備,而油夜鷹卻在鳥類中成為極少數的「聲波導航者」。

被視為惡魔,也曾是燈油原料

油夜鷹的神祕與古怪,讓牠在當地文化中充滿象徵。原住民認為牠是「冥界信使」,夜裡的「紅眼」讓人聯想到鬼魅。初來乍到的歐洲探險家更是直接稱呼牠為「小惡魔」(Le Diablotin)。

但這樣一隻鳥,卻也在歷史上成為人類的「天然資源」。

由於油夜鷹的食物多為高脂果實,牠們的肝臟肥大、身體積存脂肪,特別是雛鳥,動也不動,狂吃猛睡,一隻肥雛鳥甚至可以比成鳥重上1.5倍,脂肪含量超過50%。

這讓原住民發現了「煉油」的可能。他們會在繁殖季深入洞穴,直接將巢中的雛鳥「拔出」,或是用木棍敲擊巢穴,將雛鳥打下來收集。這些幼鳥隨即被加熱提煉成一種半透明的油脂,可供照明、烹飪,甚至被認為有藥用價值。

根據19世紀歐洲人的探險記錄,一隻雛鳥可榨出半升油脂,比得上一瓶橄欖油!這些油夜鷹雛鳥幾乎成了「會自己長出來的蠟燭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出於對靈魂與神靈的敬畏,原住民不會深入洞穴太深,因為他們相信祖先的靈魂居住在洞底。因此,洞口附近的油夜鷹更容易「遭殃」,彷彿這場「生死賭注」中,選錯了位置,就註定成為火把。

今日的守護者

如今,隨著生態保育意識興起,這種奇特的鳥類終於得以喘息。委內瑞拉、哥倫比亞、厄瓜多爾、秘魯等國家皆已設立油夜鷹保護區,禁止捕捉與騷擾,並限制洞穴觀光活動。

我們或許無法完全理解這隻「睡在嘔吐物中、靠果子過活、眼睛發紅、體內煉油」的鳥類是怎樣的生命存在,但牠在地球上的角色卻獨一無二——牠是黑暗中傳遞種子的使者,是聲波中翱翔的飛行家,更曾照亮過無數叢林部落的長夜。

願這樣的生命,永遠不因人類的好奇與貪婪而消失於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