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末在家躺了一天,結果還是提不起勁。早上9點剛起床,10點就開始覺得沒精神。對比一下網路上那些「90歲還能種菜、帶娃、鍛鍊」的爺奶輩視頻,只覺得自己像是提前退休的電池——電量總是不滿。
但真的是我們太「廢」了嗎?
其實不一定。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「主觀活力」,意思是:你自己感受到的精力狀態。不是你客觀上有多少能量,而是你覺得自己有沒有力氣去乾點啥。而這種「主觀活力」背後,跟身體關係不大,跟大腦的判斷卻關係很大。
例如,你還沒開始上班,只是想著「明天又是星期一」這件事,就開始累了。這叫「想像性消耗」;再比如,刷影片看到別人在努力學習、跑步、早起、做飯,你什麼都沒做,也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累趴了。這是「替代性消耗」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研究發現,我們的大腦其實有個省電機制:當它預測你未來可能會遇到挑戰、麻煩,它會提前「調低」你的能量輸出,減少你浪費資源的可能。於是你就變得不想動、不想說話,連刷個劇都覺得累。
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在悄悄偷走我們的活力:
第一,是「意義感」的缺失。不是你累,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累。很多人工作看不到成果,也沒啥成長,自然很難有動力。
第二,是一種籠罩時代的「蕭條感」。生活越來越像是沒有盡頭的循環,每天刷到的新聞、資訊都讓人覺得未來不確定、看不見方向。所以你不光懶得工作,連想幹點啥的心都沒了。
第三,是我們習慣了自我否定。遇到難事第一反應是「我不行」,不敢試、不想改,慢慢地,連那點原本的自信和活力也磨沒了。
但好消息是,主觀活力是可以慢慢「找回來」的。
試著換個視角:我們常說「運動會更累」,但真的是這樣嗎?有沒有哪次你跑步後反而精神了?你以為「下班就得躺著」,但有沒有哪天出門走走、和朋友聊天,回來反而心情更輕鬆?這就是大腦的「活力圖式」被悄悄打破的時刻。
還有很重要的一點:不要讓自己成為被推走的那個人。就算工作不理想,也問問自己──我為什麼還願意做這份工作?是為了收入?穩定?還是人際關係?一旦你找回了一點點選擇權,你的狀態就會變得不一樣。
當然啦,活力不可能天天滿格。有時累,是正常的。與其逼自己「天天元氣滿滿」,不如允許自己偶爾低電量,靜靜待一會兒,再慢慢出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