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雲:「前人栽樹,後人乘涼;前人犯錯,後人遭殃。」
母親,是一個家的根基,她的一言一行,一舉一動,都對孩子有莫大的影響。
一位以身作則的母親,會教導子女穩重踏實,淳樸善良。
喜怒無常的母親,會使孩子深陷陰影,負重前進。
可以說,母親什麼樣,孩子就什麼命。
一個長大後沒能出息的子女,在家時,離不開母親身上這些窮習慣的影響,如果你有了,要留心。
認知貧瘠,束縛孩子的成長
老舍在文章《我的母親》中曾講了這樣一件事。
老捨一歲半時,父親便過世了,而家中,四個孩子嗷嗷待哺,母親無法,只能含辛茹苦一個個拉扯長大。
當老舍小學畢業後,親友都想讓他學一門手藝,好讓家裡稍稍寬裕。
然而老捨自己卻偷偷升學,考上了師範學校。
雖然衣服、餐點、書籍和住宿學校都有提供,但還要繳10元的保證金。
這10元,對老舍來說是一筆巨款,對這個尚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家庭,更是一次不小的支出。
而老舍的母親,卻沒有一絲怨言,因為他明白,讀書,是更好的出路。
於是她白天給人做活,晚上在家縫縫補補做些零工,就這樣東拼西湊拼死拼活了半個月,忙出了這筆巨款,給老捨拿去讀了書,才成就了老捨如今的聲名。
成也母親,敗也母親
有人說,父母的努力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。
但母親對世界的認知,才真正能決定孩子終點落在哪裡。
媽媽的眼界,就像肩膀,你是巨人,還是矮子,決定了孩子在你肩膀上能摸到多高,能看到多遠。
童話大師鄭淵潔就說:“孩子的成長,成也母親,敗也母親。”
所以與其把自己成功的期待全部放在孩子身上,不如自己先做些什麼。
無論是提升眼界品味,或是提高學識修養、先努力成為擁有卓識遠見的人。
優秀的母親,永遠有能力,也有足夠的胸襟為孩子做出長遠的選擇,讓他飛向更廣闊的天空。
情緒貧乏,對孩子只會發火
張愛玲的父母早早就離了婚,所以她自小跟著父親和繼母長大。
但繼母總是挑唆她與父親的關係,致使她從家裡逃出,去投奔自己的親生母親,希望能感受到自小缺失的母愛。
但等真正找到後,現實卻打破了她對母親的濾鏡。
雖母親平日對張愛玲的生活照顧有加,會花重金請讓她接受最好的教育。
但是她的母親毒舌,嚴苛,總是喜怒無常,稍有不滿,便會沖張愛玲亂發脾氣,對張愛玲大聲斥責。
這使得張愛玲在相處中逐漸由愛生恨,最後兩人分道揚鑣,永無再見。
而她的性格,也受母親影響,致使為人孤僻,對人疏離,最終孤老而亡。
母親的情緒是孩子的晴雨表
有一教育家說:“一個家並不需要父母多優秀,有一個心態平和,情緒穩定的母親,便是孩子最大的福氣。”
深以為然,母親的情緒,彷若晴雨表,會塑造孩子的個性。
一個抱怨消極,急躁易怒的母親,往往忽略孩子的心靈,使孩子軟糯消沉,敏感自卑。
一個樂觀積極,平和體貼的母親,孩子自會感受到其中無言的愛,變得通情達理,內心充盈。
所以日常生活裡,不妨在情緒爆發前,試著做到以下三點:
第一,客觀描述事實。
例如「你的房間很亂」、「你沒把作業寫完」…
第二,清晰的向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。
例如「你這樣讓我很生氣」、「我現在有些不開心」…
第三,說出你希望孩子怎麼做,越具體越好。
畢竟,發脾氣不是目的,解決眼前的問題才是。
幸福的家庭,都需要情感當家,都需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。
只有在這暖心的溫度裡,才能滋養出孩子行走於世間的強大底氣,才能讓其更從容地走完風雨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