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家庭裡,老人總會叮嚀:「人睡覺說夢話時,千萬不要隨便去搭話,更不能把他硬叫醒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帶著濃厚的民俗色彩,甚至有些「迷信」意味,但為什麼流傳幾百年都不曾消失?是否背後隱藏著某種道理?
本文就從傳統說法與現代科學的角度,帶大家一起揭開夢話的秘密。
傳統觀點:夢話是「靈魂在說話」
古人認為,人入睡時靈魂會「離體遊走」,這也是為什麼夢境常常顛倒錯亂,像是去了另一個世界。
夢話,便被看作靈魂在外遊歷時的低語或呼喚。如果這時候旁人隨意應答,會打擾靈魂的歸返,使夢者魂魄不齊,醒來後可能渾身不對勁。
在一些民間故事裡,還有「夢話洩天機」的說法。據說,人在夢中說出的話,可能透露內心的秘密,甚至與命運、因果有關。
若有人乘機追問,逼迫夢者「洩漏天機」,不僅會傷害夢者,自己也可能招來不祥。
比如在福建、廣東的老一輩口耳相傳中,曾有這樣的故事:某人半夜說夢話,妻子出於好奇與他對答。
結果第二天,這名男子醒來後精神恍惚,好幾天都魂不守舍,最後還發起高燒。
當地長輩認為是「魂被驚擾」,便請道士作法安魂,才逐漸康復。雖然聽來玄乎,但在當地卻成了警示:「夢話不可隨便接!」
科學角度:夢話是大腦「漏電」
如果撇開民俗不談,現代醫學對夢話(Somniloquy)早有研究。夢話屬於「睡眠異常行為」的一種,在兒童中相對常見,成年人約有 5% 的人偶爾會說夢話。
當人進入睡眠後,腦袋並不是完全關閉,而是分為不同的睡眠周期:淺睡眠、深睡眠與快速動眼期(REM)。
在某些階段,大腦的語言區域會出現短暫「誤放電」,導致嘴巴在不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說出詞語或句子。這些話有時毫無邏輯,有時卻像真實對話一樣。
夢話的出現,往往和以下因素有關:
- 壓力過大:工作或學習緊張時,大腦在睡眠中依然處於高度活躍狀態,容易引發夢話。
- 情緒波動:焦慮、恐懼或憂鬱會讓人更頻繁地說夢話。
- 遺傳因素:如果父母有夢話習慣,子女也更可能出現同樣情況。
- 疾病或藥物:某些神經系統疾病、發燒,或是安眠藥副作用,也可能導致夢話。
醫學研究發現,如果在夢話過程中有人故意「搭腔」,可能會干擾夢者的睡眠周期,使他驟然進入半清醒狀態。
Advertisements
這會導致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,甚至夢境與現實混淆,醒來後感到疲憊和頭暈,這就是所謂的睡眠慣性(Sleep Inertia)。
民間認為「夢話不可接」,科學上則解釋為「避免干擾大腦的睡眠節奏」。
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,實際上卻有共通點:都提醒人們不要隨意打擾夢話者。
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夢話有時是潛意識的表達。如果旁人刻意引導,讓夢話者回答問題,可能使他陷入混亂的夢境,甚至引發焦慮與惡夢。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醒來後會渾身不舒服,甚至覺得「被掏空」。
這種狀態在傳統文化裡被形容為「魂魄不齊」;而在科學裡,則是睡眠結構遭到干擾、神經系統出現混亂。雖然語言不同,但其實表達的是相同的現象。
是否可以叫醒正在說夢話的人?
許多人會問:如果夢話很吵,或者夢者看起來痛苦,我能不能直接叫醒他?
從民俗的角度來看,老人會說「不可」,因為這樣會讓靈魂驚散。
而科學上則解釋,夢話往往出現在深睡眠或快速動眼期,如果此時強行叫醒,容易引起「夢境錯位」:夢境裡的驚恐會被帶到現實中,導致心慌、冒汗,甚至短暫的精神混亂。
因此,比較溫和的方法是:如果夢話沒有影響他人,就安靜地讓他繼續睡眠;若聲音太大或夢境似乎不安,可輕輕觸碰他的肩膀,等到自然的睡眠周期結束,他會比較平順地醒來,不至於受到驚嚇。
不管是民俗還是科學,其實都在提醒我們:夢話不是單純的小趣事,而是身體與心理的信號。
如果夢話偶爾出現,一般無需過度擔心。但若長期頻繁地說夢話,甚至伴隨夢遊、夜驚、磨牙、驚醒出汗等症狀,那麼就要留意是否存在壓力過大、焦慮抑鬱或神經系統疾病。這時候,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幫助,進行睡眠檢查。
雖然我們未必需要完全相信「魂魄說」或「洩天機」,但「別隨便接別人的夢話」這句老話,仍有它的智慧。
有時候,尊重一個人在夢裡的狀態,不去打擾,反而是最善意的守護。畢竟,無論從民俗還是科學的角度來看,夢話都是一種不宜被干擾的「心靈低語」。
下次當你聽到枕邊人喃喃自語時,不妨靜靜一笑,輕聲守護,讓夢繼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