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然發現,不上班就不需要旅遊了

Advertisements

突然發現,不上班就不需要旅遊了。也不需要買這買那,更不需要動不動胡吃海喝,這些通通都不需要了。

當你真正嘗試過一段時間不上班,就會發現自己的精神其實是富足的,身體是舒適的,整個心也是放鬆的。

哪怕什麼都不做,內心依舊能夠保持平衡。

沒去過遠方,沒有祛魅過各種消費,或者沒嘗過各式美食,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。

我們其實根本不需要這些,這些只不過是在生活壓力之下產生的一種代償心理。

是因為先有了壓力,才有了要宣洩壓力的需求;是因為先有了上班帶來的超額負擔,我們才覺得非得要旅遊來散心,非得要大餐來犒勞自己,非得要透過各種消費來滿足內心滋生的慾望。

我們好像總在專注於「如何找回平衡」,卻從不追問「為什麼會失去平衡」,以及「平衡究竟是怎麼失去的」。

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,他說自己上班的時候,看到別人去旅遊就覺得好爽,弄得自己也想跟風去一趟。每逢週末或假期,不是特種兵式的快閃出遊,就是花大價錢體驗一些平常根本不會想的東西,然後像別人一樣發朋友圈。

似乎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沒虧待生活,活得也很值得。可是一旦辭職一年之後,他再看到別人曬旅遊照,忽然就無感了,因為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壓力,不上班已經是最大的輕鬆,又何必透過額外的行為來追求輕鬆呢?

不上班,你唯一頭疼的是沒錢。但上班呢?不僅沒比不上班多多少錢,頭疼的事情還更多。

也許我們壓根兒就沒活對姿勢。生活的第一要義應該是守住自己的平衡,然後再去談其它。

如果用失去平衡來換取什麼,你會發現越換越虧,甚至把自己的初心都弄丟了。

先活著,再活好。你其實並不需要一份高薪的工作。這不是說你完全不需要更多錢,而是活著這件事本身並不需要太多錢。

基本上,每個城市的基本工資和基本開支都有一個對應的平衡點,完全可以滿足衣食住行。隨便一份不太差的工作,就能夠保障最基本的生活。

活著其實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,沒有人在「活著」這件事上刻意為難你,你也不需要因為「活著」本身而產生過度的內耗和焦慮。

你要允許自己以輕鬆的姿態活下去。人生,溫飽之外無大事。

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思考:為什麼我需要更多的錢?

答案很簡單——因為在生存之外,你有更多的慾望想滿足。

Advertisements

那是你自己的想法,不是別人的要求。不去滿足,也並不會影響你的生存。這是一個「羊毛出在羊身上」的邏輯。

想滿足欲望沒有錯,只要慾望和能力是平衡的,就不會有問題。當慾望與能力匹配時,滿足它不會讓人痛苦,反而是一個自然的過程。所以你明白了吧?生活中真正的痛苦,其實是慾望與能力不匹配時產生的。

這才是核心問題,這不是「生存之痛」,而是「發展之痛」。不要讓生存拖累了發展,也不要讓發展反過來影響生存。兩者本來就是不同的維度。

滿足自身慾望,其實屬於人生的另一個維度。在這個維度裡,進步才是主要矛盾。你只需要在自身進步上下功夫,就能解決這一維度的所有問題。

這個規律遵循一個簡單的法則:屬於你的,跑不掉;不屬於你的,再怎麼強求也得不到。

這一飲一啄,像是邁階梯一樣,自有定數,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。

別再為「生存」焦慮,因為根本不存在什麼「生存困難」這回事。

也別為「發展不足」焦慮,因為它與焦慮不焦慮沒有任何關係。先活著,再活好,千萬不要搞混。

你羨慕的,其實都是別人用失去平衡換來的東西。你覺得怎樣才能每週都去旅遊?

如果你的想法只是「口袋裡湊得出一趟旅費就行」,那不叫灑脫,那叫失衡。

你覺得三十萬的車怎樣才能開?如果只是「湊得出首付,勉強能還月供就行」,那不是配得起,而是失衡。

你覺得幾百萬的房子怎樣才能住?如果答案是「背上三十年貸款」,那麼你看到的只是一場浮光掠影。

現實是,我們得到什麼、持有什麼,與我們「想不想」無關,而與我們「有沒有能力」息息相關。

旅遊對你來說損失微不足道,那你才能灑脫地去。買車對你來說,損失小於你一年的收入,那你才能安心地開。

買房同理,當你能一口氣付清全款,並且手裡還有富餘資金,那才是真正擁有的資格。

這不單是「貸款與否」的問題,而是「你的人生會不會因此失衡」的問題。唯有在不失衡的情況下,這些才真正屬於你。就像我之前說的,生存之外無大事。

那些所謂的發展需求,沒有一樣值得用整個人生去捆綁,更不需要為此犧牲平衡。如果弄錯了「活著」與「活好」的順序,代價只會越來越大。

我們能做的,才是我們應該做的。而我們想做的,要先問問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。

當「想」等於「能」的時候,這就是平衡人生的開端;而當「能」不等於「想」的時候,這才是真正從容姿態的開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