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濕袋
夏天是多雨的季節,為了保護衣服、被褥等物品不會被黴菌侵擾,很多人都會在衣櫃裡掛起除濕袋,或是放上除濕盒。
只要空氣夠潮濕,用不了多久,這些除濕產品的底部就會產生滿滿一大包“積水”,效果清晰可見。
然而,這些液體真的就是水嗎?你有沒有好奇過,它們到底是怎麼產生的?
除濕袋是什麼原理?
幾乎所有的除濕盒與除濕袋都用同一種有效成分:無水氯化鈣顆粒。這種物質的吸濕能力遠比矽膠珠等其他乾燥劑強。
氯化鈣會不斷從潮濕空氣中吸取水分,並溶解在這些水中。在形成溶液後,它也會繼續吸潮,直到溶液的蒸氣壓和空氣達到平衡為止。我們在除濕盒裡看到的“水”,其實就是吸潮後形成的氯化鈣溶液。
除濕盒能吸多少水,以及形成的溶液有多濃,這都取決於環境條件。空氣濕度越大,氯化鈣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,最終平衡時形成的溶液濃度也越低。在25℃、相對濕度90%的環境裡,氯化鈣顆粒可以吸收相當於自身重量6倍以上的水。在最終達到平衡後,它會形成濃度約10%的氯化鈣溶液。
雖然這已經是極強的吸水能力,但在非常潮濕或較大的空間裡,它的除濕效果與除濕機相比依然有限。
包裝也有玄機
除濕袋的工作原理很簡單,但它也不是隨便找個塑膠袋把氯化鈣倒進去就大功告成了。在包裝和輔助材料上,這類產品也有些小玄機。
除濕袋和除濕盒的包裝經常會用到杜邦紙——它其實不是紙,而是一種特製的化纖無紡布,由高密度聚乙烯細絲交織而成。
杜邦紙在纖維之間有許多細小的孔隙,這些孔隙可以讓水蒸氣自由通過。因此,看似密封在包裝裡的氯化鈣顆粒仍可以吸走空氣中的潮濕。
而另一方面,杜邦紙又是相當疏水的材料。它不會被水浸濕,也不會讓液態水輕易滲透。因此,在包裝完好的前提下,吸濕形成的溶液不會滲漏出來污染衣櫃。
除了杜邦紙,一些吸濕包還添加了額外的防滲漏保險:「鎖水劑」。白色粉末狀的「鎖水劑」會把袋內的溶液變成凝膠,即使包裝破損也不必擔心漏液。
這些「鎖水劑」成分通常是變性澱粉,它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濃稠的溶液。接下來,鈣離子會起到交聯劑的作用,把澱粉溶液變成均勻的凝膠。
不小心喝一口會怎樣?
吸濕袋裡的「水」並不是真的水,它自然也不能飲用──但假如真有人好奇嚐了一口又會有什麼後果呢?
氯化鈣是相當安全的低毒物質,少量誤食它的溶液不會造成明顯問題。雖然大量攝取會影響血鈣水平,但鑑於氯化鈣溶液有糟糕的苦味,誤食致病的情況實際上並不常見。
不過,吸水前的無水氯化鈣顆粒會更危險一點。雖然沒什麼毒性,但這些顆粒對皮膚、眼睛和消化道都有刺激性,誤食會導致消化道灼傷。這是因為,氯化鈣顆粒遇到人體表面的水分會迅速吸潮溶解,同時大量放熱。
有些吸濕產品會提供散裝的氯化鈣顆粒供使用者自行補充,在使用這些顆粒時,要格外注意看管好兒童與寵物,避免誤食發生。